“知心医生”的温暖阳光
——访信阳肾脏病医院住院部主任张立阳
记者:杨奇哲
采访张立阳副主任医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话约见了四次,都因为太忙,又耐心的等几天后,记者直接走进了信阳肾脏病医院住院部,才见到了张立阳,迫使张医师推开了下午的其他事情,接受了这一次短暂的专访。
往事:关乎命运的一次抉择
张立阳医师在1978年就考入新乡医学院医疗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信阳市南湾乡医院的一名医生,他自小就出生于斯,长于斯,是喝南湾的水长大的,豫南的美丽山水也传给了他无限的灵性和淳朴的气质,使他成长为一个随和、质朴、坚强和永远充满阳光灵性的医生,他在成长着。
张医师在这里为贫困的农民看病。他一边向院内的前辈们学习临床经验,一边广泛的浏览国内外的医疗书籍,从而临床经验和学识不断丰富起来。在乡镇医院,分科不细,接诊的病人多是各科都有,因为受设备、条件的限制,许多病人不能确诊,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好。为了给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他试探向某一专科领域进军。他开始搜集和攻读肝、肾病方面的专著……。慢慢的走到了1998年,在他心中形成的“良医济世”的思想折磨着他,使他痛苦,他要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去拥抱那属于自己的一片阳光。
也许是一个偶然的机遇,这一年,信阳肾脏病医院扩大规模,并开始广揽贤才。
病人:阳光下恢复了笑声
张立阳医师来到信阳肾脏病医院后,在医院创建人、国内知名肝、肾病专家江德乐先生的带领下,很快成长为医院医疗骨干,一年后,又因医术、医德、工作作风等综合评比优异,被推举为住院部主任。在这里,他成为病人的知心朋友,也把阳光洒遍了病房的每一个角落。
陈丹丹,女,10岁,杭州人,在浙江省经医院诊断为紫癜性肾炎合并急性肾衰,治疗数月,不见好转,体温升到40多度,情况异常危急,医院下了病危通知。2002年9月份陈被父母包专车急转来信阳肾脏病医院,张医师细心检查询问后,要求对病人作进一步检查。陈父母不理解,拿出了一大沓化检报告。张医师一再坚持劝解,小丹丹才作了补充检查。一举排除了她所患的非紫癜性肾炎,而是红斑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衰。对症治疗两个月,小丹丹完全缓解后出院。
方剑飞,男,18岁,江西人,在某大学二附院被误诊为”IgA肾病”,治疗数月不见效果。慕名来到信阳,经张立阳医师确诊为右肾结石,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很快痊愈,方父子大喜,硬要请张医师吃饭感谢,张婉言谢绝。记者去时,方父子正在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出院。张医生说:“病人不怕检查化验多花钱,而怕不能确诊花冤枉钱。”
本地、省内、湖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山东、北京……数不清的病友,在阳光下恢复了笑容;而张医师,在这八年中也不知道治疗了多少病人,是的,良医济世,是没有尽头的。江院长说,张医师也是我院和病友长期联系最多的医生,是病友心中最知心的朋友。
管理:自我励行下的严厉
张立阳主任的话语并不多,属于那种做了不一定说的人。在住院部的管理上,他以自我励行为主,以身作则,他深知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每天辛勤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主持开早会,常规查病房,接诊新病人,带教进修生,书写和检查医疗文件, 和病人谈心,心理治疗,召集和参与会诊,开疑难病例讨论会,业务培训学术讲座,和护理人员交流……他的时间始终排得那么满、那么紧促。因为长期和病人交流沟通,他说话的声音低沉而温和,给你的感觉是和他的快一米八的身材不相衬,但却是无比的随和与亲近。
江院长介绍说,前不久一个有多年经验的女护士因为犯了一个不该犯的严重护理错误,张医师和护士长立即严厉的批评了她,(该护土以后自动辞职),张医师的细心、认真负责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住院部在张主任的具体管理下,形成了一个与病人休戚相关的医护团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服务至上,与病人打成一片,形成了鱼水深情。
学术:不断攀高,没有止境
记者手头就有信阳肾脏病医院提供的两篇论文复印件,一篇是刊发于2002年10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的《中西医结合“三、二、二”疗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第一作者是张立阳医师。
一篇是刊发于1999年第一卷《美国中华内科学杂志》上的《程序疗法治疗难治性肾病远期效果分析》,张医师是第三作者。
迄今为止,张医师已经在省、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参编专著2部(其中一部是120万字的《新编肝胆病诊疗学》,副主编),参加国际和国内肾病专题学术会2次。
如今的张医师,已经成长为一位学者型的肝、肾病专家,他正用他的阳光灵性,让一个个肝、肾病患者得到新生。走出信阳肾脏病医院,春日的艳阳扑面而来,给了人无比温暖的感觉。记者想,远处的南湾湖、贤山,也一定在这阳光下唱着动人的乐曲。
青年导报 2006-4-29